作者: 發布時間: 2020-02-19 09:51:07 次瀏覽
1、熱處理
在生產中,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使鋼發生固態相變,借此改變其內部組織結構,從而達到 改善力學性能的目的的操作被稱為熱處理。
2、正火
將工件加熱至Ac3(Ac是指加熱時自由鐵素體全部轉變為奧氏體的終了溫度,一般是從727℃到912℃之間)或Acm(Acm是實際加熱中過共析鋼完全奧氏體化的臨界溫度線 )以上30~50℃,保溫一段時間后,從爐中取出在空氣中或噴水、噴霧或吹風冷卻的金屬熱處理工藝。
3、淬火
將鋼加熱到Ac3或Ac1以上的某一溫度,保溫一定時間,然后取出進行水冷或油冷獲得馬氏體的熱處理工藝。
4、等溫淬火
將奧氏體化的工件淬入溫度稍高于Ms的熔鹽中,等溫保持足夠時間,使過冷奧氏體恒溫發生貝氏體轉變,待轉變結束后取出在空氣中冷卻的處理方法稱為等溫淬火。
5、分級淬火
將奧氏體化的工件淬入溫度稍高于或稍低于Ms的熔鹽中,待工件內外溫度均勻后,從熔鹽中取出置于空氣中冷卻至室溫,以獲得馬氏體組織,這種處理方法稱為分級淬火。
6、單液淬火
將奧氏體化的工件投入一種淬火介質中,直至轉變結束。
7、雙液淬火
將奧氏體化的工件先放入一種冷卻能力強的冷卻介質冷卻一定時間,當冷卻至稍高于Ms后立 即將工件取出并放入另外一種冷卻能力緩一些的冷卻介質冷卻,使之轉變為馬氏體的熱處理工藝。
8、回火
將淬火鋼加熱到低于臨界點A1某一溫度,保溫一定時間,然后冷卻到室溫的一種熱處理工藝。
9、回火索氏體
淬火碳鋼500~650℃回火時,得到粗粒狀滲碳體和多邊形鐵素體所構成的復相組織。
10、回火屈氏體
淬火碳鋼350~500℃回火時,得到細粒狀滲碳體和針狀鐵素體所構成的復相組織。
11、回火馬氏體
淬火碳鋼在250℃以下回火時,得到的過飽和的α固溶體和彌散分布的碳化物組成的復相組織。
12、退火
是將鋼加熱到臨界點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溫度,保溫一定時間后,隨爐冷卻的一種熱處理工藝。它是熱處理工藝中應用最廣、種類最多的一種工藝,不同種類的退火目的也各不相同。
13、等溫退火
將亞共析鋼工件加熱到A3以上20?30°C,保溫一定時間,然后在Arl以下珠光體轉變區間的 某一溫度進行等溫,使之轉變為珠光體后出爐空冷的一種熱處理工藝。可有效縮短退火時間,提高生產效 率并能獲得均勻的組織和性能。
14、完全退火
將亞共析鋼的鑄、鍛、焊件及熱軋型材加熱到A3以上20?30°C,保溫一定時間,然后隨爐 冷至500?600°C出爐空冷的熱處理工藝。其目的是細化晶粒、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消除內應力。
15、球化退火
將過共析鋼或合金工具鋼的工件加熱到Ad以上20?30°C,保溫一定時間,然后隨爐冷至500°C 左右出爐空冷(普通球化退火)或冷至Arl以下20°C等溫一定時間后在冷至500°C左右出爐空冷(等溫球化退火),獲得粒狀珠光體的一種退火工藝。其目的是降低硬度、均勻組織、改善切削性能,為淬火作組織準備。
16、擴散退火
對于含有枝晶偏析等化學成分不均勻的重要或合金鋼鑄錠或鑄件,為達到化學成分的均勻化,可將其加熱到心3或以上150?300°C,經長時間保溫后隨爐緩冷的一種退火工藝。由于擴散退火需要 在高溫下長時間加熱,因此奧氏體晶粒十分粗大,為此,必須再進行一次完全退火或正火來重新細化晶粒, 消除過熱缺陷。
17、再結晶退火
冷變形后的金屬加熱到再結晶溫度以上,保持適當的時間,使變形晶粒重新轉變為均勻 的等軸顆粒,這種熱處理工藝稱為再結晶退火。
18、去應力退火
為消除因變形加工及鑄造、焊接過程中引起的殘余內應力,以提高工件的尺寸穩定性,防止變形和開裂,將工件隨爐緩慢加熱至500?600°C,經一段時間保溫后,隨爐緩慢冷卻至300?200°C以 下出爐的退火工藝。
19、鋼的表面熱處理
使零件表面獲得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原來良好的韌性和塑性的一類熱處理方法。
20、滲碳
滲碳是使碳原子滲入工件表面層,提高表面層的碳量,一般為1=0. 8%~1.05%,滲碳后的工件經淬 火加低溫回火處理,使表面達到高的硬度和高耐磨性,而中心具有足夠的強度、初度,達到外硬內初的目的。
21、氮化
是向鋼件表面滲入氮的工藝。氮化的目的在于更大地提高鋼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疲勞強度和抗蝕性。
22、熱噴涂
是利用專用設備把某種固體材料加熱熔化或軟化并加速噴射到工件的表面,形成一種特制薄層,以提局機件耐蝕、耐磨、耐高溫等性能的工藝技術。
23、物理氣相沉積(PVD法)
是利用物理的方法來產生沉積原子或離子,而室內沒有化學反應發生的氣相沉積法。
24、化學氣相沉積(CVD法)
是向充有任一壓力的氣相反應室中輸入熱能或輻射能,使氣相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結果在工件特定的表面上沉積形成一種固態薄膜的方法。
25、金屬離子注入
是將高能束流的離子打入金屬材料的表面,用以形成極薄的近表面合金,從而改變基 體表面的物理、化學和機械性能的處理工藝。
26、化學鍍
把零件置于充滿特殊成分化學劑的鍍槽中^經過一定時間之后,因化學劑間發生電化學反應 而使工件表面獲取一定厚度鍍層的工藝方法稱為化學鍍。
27、臨界淬火直徑
是指圓棒試樣在某介質中萍火時,所能得到的最大淬透直徑(即心部被萍成半馬氏體的最大直徑),用D0表示。
28、等溫轉變
等溫轉變是指將奧氏體化的鋼迅速冷卻到A1以下的某個溫度,使過冷奧氏體在保溫過程中發生組織轉變,待轉變完成后在冷卻到室溫。
29、連續冷卻轉變
即將奧氏體化后的鋼件以一定的冷卻速度從高溫一直連續冷卻至室溫,在連續冷卻過程 中完成的組織轉變稱為連續冷卻轉變。
30、馬氏體
是黑色金屬材料的一種組織名稱,是碳在a-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
31、片狀馬氏體(針狀馬氏體)
是在中、高碳鋼及高鎳的鐵鎳合金中形成的一種典型馬氏體組織。片狀馬氏體的空間形 態呈凸透鏡狀,由于試樣磨面與其相截,因此在光學顯微鏡下呈針狀或竹葉狀,故片狀馬氏體又稱為針狀或竹葉狀馬氏體。
32、板條馬氏體
是含碳量低的奧氏體形成的馬氏體,是低碳鋼、中碳鋼、不銹鋼中的一種典型馬氏體組織。由于顯微組織是由成群的板條組成,故稱為板條馬氏體。
33、奧氏體的穩定化
在馬氏體的轉變溫度內,如冷卻中止于某一溫度,停留一段時間后再繼續冷卻時, 馬氏體轉變并不立即開始,而是經過一段時間后轉變才重新開始,并導致殘余奧氏體量的相應增加,這一 現象被稱為奧氏體的穩定化。由于是恒溫停留引起的,稱為熱穩定化。
34、過冷奧氏體
奧氏體冷卻至臨界溫度以下,在熱力學上處于不穩定狀態,冷卻時要發生分解轉變。這種在臨界轉變溫度以下存在且不穩定的、將要發生轉變的奧氏體稱為過冷奧氏體。
35、貝氏體
當奧氏體過冷到低于珠光體轉變溫度和高于馬氏體轉變溫度之間的溫區時,將發生由切變相變與短程擴散相配合的轉變,其轉變產物叫貝氏體或貝茵體。即共析成分的奧氏體在“鼻子”溫度至^點范圍內等溫停留時,將發生貝氏體轉變,形成鐵素體和碳化物兩相組成的非層片狀組織一貝氏體。
36、鋼的淬透性
鋼的淬透性是指奧氏體化后的鋼在淬火時獲得馬氏體的能力,其大小可用鋼在一定條件下淬火獲得淬透層的深度表示。淬透層越深,表明鋼的淬透性越好。
37、鋼的淬硬性
淬硬性是指在理想的淬火條件下,以超過臨界冷卻速度所形成的馬氏體組織能夠達到的最高硬度,也稱可硬性。
38、實際晶粒度
在某一具體的加熱條件下所得到的奧氏體晶粒大小稱為實際晶粒度。實際晶粒度與起始晶粒度不同,起始晶粒度是奧氏體剛剛形成(即其晶粒邊界剛剛接觸)時的晶粒大小,而實際晶粒度所指的奧氏體已經經過了一定時間的保溫。實際晶粒的直徑比起始晶粒的直徑大。
39、回火脆性
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鋼回火后出現韌性下降的現象。淬火鋼在回火時,隨著回火溫度的升高,硬度降低,韌性升高,但是在許多鋼的回火溫度與沖擊韌性的關系曲線中出現了兩個低谷,一個在 200~400℃之間,另一個在450~650℃之間。隨回火溫度的升高,沖擊韌性反而下降的現象,回火脆性可分為第一類回火脆性和第二類回火脆性。
40、高溫回火脆性
淬火鋼在500~650℃溫度范圍內回火出現的脆性稱為高溫回火脆性,又叫第二類回火脆性。這類回火脆性主要出現在含Cr、Ni、 Mn、Si 等合金元素的鋼中。
41、低溫回火脆性
淬火鋼在250~400℃溫度范圍內回火出現的脆性稱為低溫回火脆性,也叫第一類回火脆性。幾乎所有的淬火鋼在300℃左右回火時都會出現這種脆性。上一篇:鄭州藍碩工業爐開工通知
下一篇:2020款鋼帶烤藍設備生產線